當超大規模廠商和云服務商考慮自己的基礎設施規劃問題時,首先會確定整體運行功耗,之后是挑選服務與存儲組合以及額定功率下所能提供的總容量。當然,預算也是個大問題,畢竟金錢才是讓這個世界維持運轉的基本動力。
正所謂我愛容量、速度、插槽和功率,但我更愛金錢,畢竟資金投入才代表著最終得分、真實立場。所以在IDC和Gartner在過去兩年間中止了服務器銷售跟蹤報告之后,我們本周碰巧在用谷歌搜索服務器銷量預測時看到了一個有趣的頁面。其中包含IDC公布的2022年至2027年預測數據,于是我們立馬將其粘進Excel表格并開始分析。
IDC對于服務器預測的評論大多不對外公開,但卻在2022年9月下旬發布了一份摘要。現在我們就據此看看接下來全球服務器市場有可能走向何方。
先從一份圖表入手,其中顯示的是2022年全球服務器收入數據,以及之后2023年至2027年間的所有預測:
我不喜歡這份圖表,因為IDC用于表現增長率的第二條Y軸差點就觸底了,讓人以為增長接近于零,其實最低位也有4.3%。為此我們重新制作了下面這份圖表,并加入了2021年的實際收入數據:
再來看表格中引用的各條實際數據:
這份數據集不僅包含服務器收入和未來五年的預測,而且將x86和非x86服務器做了明確區分。其實在過去十年間,將二者剝離開來其實無甚必要,畢竟非x86設備中有約三分之二都來自IBM銷售的Power系統和System Z大型機,其余部分則主要是其他專有設備和Arm服務器。但隨著Arm服務器在超大規模基礎設施運營商和云服務商中間的興起,非x86部分的變化趨勢開始變得越來越有看點。而且預計隨著RISC-V設備在未來十年間加入戰團、逐步普及,這種豐富性將繼續擴大下去。所以說,接下來一段時間的情況很可能跟之前截然不同。
我們還從IDC的服務器跟蹤報告當中,收集到了2020年IBM System z和Power系統的收入數據。這部分收入總額是49.8億美元,意味著非x86類別中的Arm/其他產品共占得38.7億美元。至于IBM產品的后續發展動向,其中Power 10和z 16設備的升級周期為2021年和2022年,Power 11和z 17設備的升級周期則為2025年。而且由于Power和z系列大型機中計算容量的提升速度要高于在線事務處理及其他計算需求,所以這部分收入恐怕將普遍下降,就是說IBM的服務器硬件銷售額將逐漸縮水。具體來講,有可能從2020年的近50億美元下降至2026年的35億美元,到2027年則可能進一步萎縮至33億美元。但參照IDC基準數據,那么非x86業務中的Arm/其他部分則將保持非常健康的增長速度,而這同樣受到超大規模基礎設施運營商和云服務商的有力推動。但即使形勢大好,這兩類買家的承受力也是有上限的,因此Arm和RISC-V服務器(我個人認為還是Arm部分占大頭)的總和年收入應該在200億美元左右。也就是說,Arm服務器將在總體服務器市場上占比達10%,仍遠低于我們今年1月從Gartner和富國銀行在截至2026年的預測討論中給出的、高達20%的Arm服務器份額估計。
而且由于眾多超大規模基礎設施運營商和云服務商都在積極選用定制化Arm服務器CPU和AI協處理器,所以實際選擇范圍應該會很廣,同時也要考慮如何在性價比上跟市面上的絕對主流方案相抗衡,即x86服務器CPU加英偉達GPU這套面向AI/其他計算密集型工作負載的黃金組合。
說到這里,我們真正好奇的是AI服務器的銷售(大部分設備用于訓練,也有一部分用于推理)跟其他服務器到底有何不同。我們還想了解去年和今年以來,持續高企的通貨膨脹究竟給各大服務器制造商的收入增長造成了哪些影響。可以肯定的是,GPU已經成為通脹壓力下的稀缺資源,熾熱的市場需求碰上嚴重短缺的產能供應正把價格推向畸形的高位。
IDC在其報告中表示,“2022年之后的每個季度,通貨膨脹對于服務器的直接影響都會進一步加劇。服務器銷售價格的同比增長率在2023年第二季度上漲了29%;而在2022年內長期保持在百分之十幾的出貨單位量,則在2022年第四季度下降至可憐的1.4%,到2023年第一季度又同比下降10%,第二季度更是進一步下降19.9%。”
相對于目前已經居于高位的平均售價增長率而言,服務器出貨量則大幅下降,這主要是受到AI訓練/推理節點(每個節點通常搭載四到八個GPU,因此單節點成本就高達數十萬美元)那高昂的價格所推動。因此,未來的分析確實有必要把AI與非AI服務器區分開來,因為二者在市場上已經分屬完全不同的區位。所以,我們根據2020年至2027年IDC的宏觀服務器收入預測,嘗試整理出如下圖表:
我們知道這里存在主觀臆斷的成分,但從基本面上講,判斷的思路應該基本吻合當前、短期未來以及最近幾年來的總體市場趨勢。
得出的結論是,除非有什么特殊情況減緩了AI模型的增長、或者是讓AI訓練和推理計算突然變得成本低廉,否則到2026年或2027年時,AI計算很可能將在全球服務器市場上占據半壁江山。
這套預測模型假設非AI服務器收入自2022年開始急劇下降11.2%,2023年有所改善僅下降5%,之后每年都與GDP的緩慢增幅基本保持一致。而同樣是在2022年到2023年之間,AI服務器的收入將實現近5倍的驚人飛躍,之后在2024年實現20%的健康穩定增長,并最終在2027年放緩至15%。這里我們并不能明確斷言AI服務器可以保持這樣的增長勢頭,只是假設非AI服務器仍然處于之前幾年的漫長增長/消費周期,余下的凈增部分全部歸于AI服務器業務。
因此,目前市場上呈現出的這波爆發式增長將隨著英偉達GPU供應量的增加和單位價格下降,以及其他品牌GPU及更多種類加速器逐漸步入市場而逐漸歸于平緩,最終進入新的增長穩態。
要想準確預測未來的服務器市場態勢,我們還需要回答一個重要問題:全球AI市場到底需要多少服務器硬件供應。我們承認,對未來四、五年的情況做出預測的確非常困難。如果AI加速順長期合計且價格保持在高位,那么相應收入也將居高不下。而如果產能實現倍增甚至擴大到三倍,而產品單位降低一半或三分之二,則總收入會保持不變。當然,這些都只是假設,歡迎大家結合自己的感受做出判斷。
很明顯,沒人愿意犧牲毛利率來換取更高的產品銷量。但激烈的競爭——比如英偉達因太過成功而在市場上激起競爭對手的反撲——終歸會讓不合理歸于合理,迫使企業走上以利潤換銷量的道路。
有趣的是,從1985年到2000年,RISC/Unix機器和互聯網技術的騰飛,再加上大型機和專有小型機的積極更新換代,前后花了15年時間也才在服務器總收入中拿下45%的份額。所以如果遵循這樣的規律,那么AI服務器可能同樣需要15年時間才能在全球服務器總收入中占比45%,而具體時段可能是2010年到2025年、也可能是2011年到2026年。但無論如此,屆時AI工作負載將取代、或者全面增強我們所能想到的各種軟件應用,開啟一個前所未有的智能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