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蘋果AR產品,并沒有如外界預期般出現在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現場。
在歷時近兩個小時的主題演講錄播環節,蘋果相繼揭幕了iOS 16、watchOS 9、macOS 13、iPadOS 16等四大系統的功能更新,并發布了兩款搭配最新M2芯片的手提電腦——MacBook Air和MacBook Pro,預計下月上市。
與蘋果AR一同缺席的,還有今年的tvOS系統更新。主題演講結尾,蘋果CEO庫克再次現身,表示上述四大系統的開發者Beta版本將在演講結束后開放下載。截至6月7日凌晨,已有部分中國用戶陸續收到了開發者Beta系統更新提示。這些最新系統的正式版本,將在今年秋天推送給所有終端用戶。
三個月之前的蘋果春季新品發布會上,外界就曾傳出蘋果AR眼鏡有望露面的消息,不過當天庫克近1個小時的演講中,推出的包括iPhone SE三代在內的六款新品里,并未出現蘋果AR的身影。
庫克最近一次對外提到AR相關話題是在1月底的2021年第四季度財報電話會上,庫克向分析師確認蘋果的確有意發展AR相關技術,且在這一領域看到了“巨大潛力”,內部也在進行“相應的投資”。
從八年前開始,外界就時不時傳出蘋果AR即將發布的消息,被曝光的上市時間從2019年延遲到2020年,再到2021年。彭博社報道指出,此次蘋果AR再次延期,未能出現在全球開發者大會現場,或許是因為散熱問題尚未解決,可能推遲到2023年發布。蘋果知名分析師郭明錤則表示,蘋果會在年內另找時間,為AR產品單獨舉辦一場發布會。
想要在2022年一睹蘋果AR眼鏡的真容,現在看,依然充滿了不確定性。
A
在被視為“VR元年”的2015年,蘋果剛剛完成對德國初創企業Metaio的收購。收購這家孵化于大眾汽車內部的項目,原本是為了借助其AR技術加強蘋果自動駕駛系統,但隨著虛擬現實熱潮涌現,蘋果順勢依托Metaio組建了AR/VR項目團隊。
其實蘋果在AR方面的布局要早得多。公開查到的第一份AR相關專利,是2009年蘋果為iPod Nano設計的“頭戴顯示屏幕”,支持將圖像投影到設備的玻璃顯示屏上。
近五年來,蘋果相繼收購了10多家與VR/AR技術相關的企業,像2020年3月份收購的AR企業NextAR等。
AR也是庫克一直看好的領域。2017年接受《Indenpendent》采訪時,庫克表示:“AR是一個像智能手機一樣偉大的想法。”
也是從2017的iPhone X開始,蘋果嘗試利用深度感應攝像頭技術,在手機上實現了Face ID功能。當時外界分析,蘋果此舉意在加快下一代增強現實軟件和硬件的開發。
根據《The Information》今年5月份爆出的消息,蘋果VR/AR研發團隊,一度擴張到2000多人的規模,成員一部分來自iPhone、iPad、Mac等內部硬件和軟件項目組,還有一部分則是從NASA、音視頻等其他機構挖角而來。
這款內部代號N301的蘋果頭顯,量產經歷可謂一波三折。《The Information》報道稱,蘋果董事會曾在2016年集中接觸了大量VR/AR設備和原型、demo演示等,經過一番產品體驗后,董事會認定這將是一個需要巨額資金投入的產品。同時,作為CEO的庫克也并沒有表現出足夠的熱情,蘋果前首席設計師喬納森·艾維還在產品形態路線上與團隊起了分歧。
原本定好的VR一體機形態被推倒重做,最終蘋果頭顯的首款產品定型在了兼具VR和AR形態的MR上。
董事會的支持不足,加上產品路線的變更,導致蘋果頭顯對外發售時間一改再改。據彭博社報道,蘋果頭顯最初計劃于2019年宣發,并于2020年公開發售,隨后調整為2021年公布,并于2022年正式發售。
眼下最新的消息是,今年5月中旬,蘋果VR/AR團隊向董事會成員再次演示了正在測試中的MR頭盔,與硬件配套的Reality OS(現實操作系統)研發也在同步推進中。彭博社由此預估,蘋果MR產品最快有望在年內揭幕,并于明年對外發售,其價格預計在2000-3000美元之間。
但在VR/AR市場拓展上遲遲沒有成果的蘋果,正在品嘗由此帶來的苦果。
首當其沖的就是人才流失。據彭博社報道,全力押注元宇宙的Meta,去年下半年從蘋果挖走了約100名工程師。為留住關鍵員工,蘋果甚至不得不向一些芯片設計、硬件、部分軟件及運營的工程師以股票形式發放巨額獎金。
B
看到VR/AR行業廣闊前景的智能手機廠商,不止蘋果一家。
行業調研機構IDC曾指出,手機廠商布局VR/AR,是面對終端形態演變競爭中的必然之舉。
這方面轉型元宇宙的扎克伯格看得格外清楚。早在2014年花30億美元收購Oculus后,扎克伯格就曾對外表示,錯過智能手機及其操作系統的設計后,很多企業只能淪為谷歌和蘋果的附庸。“未來,只有有了自己的硬件平臺及系統,才能掌控命運。”
VR/AR,正是扎克伯格堅信的繼手機之后下一代計算和通信平臺。
國內智能手機廠商華米OV們,基本與蘋果同一時間涉足VR/AR領域,并在2016年前后推出過自家搭配智能手機使用的VR盒子,和VR一體機,售價從數百元到數千元不等。
進入2022年,華米OV們仍在加大相關布局。據《智東西》不完全統計,僅一季度,四家廠商公布的VR/AR有關專利就達13項之多,涉及VR/AR基礎技術、外觀設計、光學顯示等多個領域。
如華為專利文件顯示,支持彈幕系統在VR播放視頻上方設立一個新的透明彈幕層,實現彈幕在空間上分流,以此擺脫電子設備屏幕的限制,同時彈幕呈現的區域也可以比視頻本身更大,提高視頻內容的觀看體驗。
但一個新的變化是,智能手機廠商開始更多投資底層基礎技術,而減少了對VR/AR相關硬件產品的迭代。
在元宇宙概念大火后,蘋果AR眼鏡再次受到格外關注。去年12月接受《時代周刊》采訪時,庫克表示:“元宇宙和AR顯然是兩個不同的詞語,我只會稱之為AR。”據彭博社記者古爾曼爆料,在蘋果內部,元宇宙是禁忌詞匯。
華為輪值董事長在今年4月份的全球分析師大會上也表示,當下元宇宙還處在一個炒作期。
在智能硬件廠商熱潮褪去后,交接棒給到了科技互聯網。
字節跳動去年8月份豪擲數十億元收購VR廠商Pico,兩個月后,扎克伯格將Facebook更名為Meta,表示將通過五年布局,將Facebook打造為一家元宇宙企業,并在去年四季度財報中首次公布公司元宇宙業務Reality Labs的相關業績,其中包括與AR和VR相關的硬件、軟件和內容產品。
無論是對智能手機廠商,還是對科技互聯網企業,VR/AR當下的價值,并不在于商業層面的回報,畢竟,即便已經做到全球VR行業TOP3的Pico,眼下依然尚未盈利。
這些企業布局VR/AR的更大價值,在于面向未來尋找新場景、聚攏新用戶。一如AR明星企業Magic Leap創意策略副總裁John Gaeta所說,“這些巨頭本身也都是平臺的構建者,他們深刻地理解,一個平臺需要去經歷什么,用多長時間才能真正地成熟,然后到達一個拐點……這些大平臺都是長期戰略思考者,他們能夠推測技術究竟在朝哪個方向發展。”
VR/AR的未來絕不僅僅是一個新的游戲主機,Pico創始人周宏偉認為,它將是一個泛娛樂終端,“給視頻、社交將會繼續帶來下一波爆發式成長。”
C
想要做到這一步,不僅要依托產品在體驗、品牌、市場推廣、內容等方面的全方位進化,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夠有分量的巨頭進場,幫助補上VR原創內容生態等短板。
外界對蘋果AR產品給予廣泛關注的更深層次意義也在于此。一個良好的VR/AR生態,顯然不可能靠Meta一家企業就能實現,即便有扎克伯格每年花費近百億美元的投資允諾,外界依然不看好Meta的轉型之路,如信達證券高級分析師鳳超就曾撰文指出,扎克伯格下血本押注元宇宙是一步“錯棋”。在他看來,現階段布局元宇宙,無法增強Facebook原有產品的用戶粘性。
一旦有了蘋果的真正入場,憑借其在消費電子領域無可比擬的號召力,借助其全球3400萬開發者數量,以及遍及世界的軟件經營生態,再輔以蘋果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無疑將會吸引更多人投身VR/AR領域,投行Wedbush認為,這會讓填補VR/AR相關生態短板的行為,變得更高效。
“后來居上”并引爆某一品類是蘋果一貫的拿手好戲。無論是2001年問世的iPod,還是2007年發布的iPhone,以及2010年推出的iPad,盡管蘋果在任何一個品類上,都不是開創者,但蘋果總是能重新定義產品,最終成為細分產品領域的NO.1。
這一方法論在TWS耳機上同樣得到驗證。盡管蘋果不是這種產品形態的首創者,但憑借2016年推出的AirPods,蘋果真正意義上讓TWS耳機得以推廣普及開來。Canalys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TWS市場增長17%,本季度前三名依然是蘋果、小米和三星,但只有蘋果實現了增長。
從內部來說,蘋果AR產品還有望擔起增長新引擎的重任。
從年初至今,蘋果股價下跌了17.9%,除了受供應鏈緊張、疫情影響和俄烏沖突等不穩定因素干擾外,作為硬件核心的手機市場整體表現低迷也是原因之一。
在智能手機銷量逐漸逼近天花板后,外界需要看到蘋果新的增長故事,AR無疑是當下擺在蘋果面前比較合適的一條路。
IDC預測,2025年VR頭顯全球出貨量將增長至2860萬臺,五年復合年增長率為41.4%。VR產業規模屆時將不容小覷,招商證券預測,2025年全球VR/AR市場將達近兩萬億元,年均增長率約54%。
Wedbush分析師Dan lves曾撰文表示,與元宇宙概念相關聯的AR眼鏡,有望將蘋果股價每股提高20美元。
一旦蘋果AR產品成功推出,這或將是推動蘋果重回三萬億美元的一個新增點。